打工之路:宋新顺2002年来深圳打工,2008年,把没考上大学的儿子也带了出来
宋新顺今年50岁,来深圳已有8个年头了。他的老家地少人多,妻子又早早去世了。2002年秋,宋新顺种完了小麦就把12岁的儿子送到姐姐家,自己跟着乡邻来深圳打工。由于岁数比较大,在劳务市场上没有优势,宋新顺打过很多零工,先后干过送水工、洗车工、搬运工,最后进了一家电子厂,负责包装货物、装卸。他踏实肯干,又舍得下力气,月工资也从几百元涨到了1000多元,2008年,他回乡在家里盖起了两层楼房。
2008年,儿子宋鹏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就和父亲一起来到深圳,进了一家灯具厂,每个月的工资比父亲还高。
其实,父亲出来打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趁着还能干,多挣点钱。但儿子宋鹏和他的想法却不一样:希望自己能够发展,不能只做一个单纯出卖廉价劳动力的人。“很后悔在学校学的知识太少了,我就想学技术,做个技术人员,将来做到公司中层。就是找媳妇儿也容易。我想着挣钱多了,在郑州买套房子,进到企业里,过一过城市人的生活呢”!
2009年夏,宋鹏花了5000元钱进了深圳的一家技校,学习电脑和电子技术,3个月后,刚好赶上企业大量招工,他顺利地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伟创立公司工作,月薪一下子涨到了2600元,比以前高出了一大截。
父亲对父子俩的现状很满意,刚来不到两年的儿子一下子变成了技术工人,自己的面子也增色不少。但儿子又有了新的不满之处,因为他对珠三角打工环境有看法:时间长了,这里的企业普遍存在着思想老化的弊端,“不是老板自己的亲信,你工作做得再好,永远也做不到管理人员的位置上”。
记者在调查中,很多河南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表达了他们对在深圳打工的态度,“工资低一点还不是最要紧的,起码宿舍不要那么阴暗潮湿和肮脏,更重要的是我打这份工能不能学到东西,有没有前途”。那些初级制造业只是他们的跳板,待上两三个月他们就会离开。而那些电子厂、绣花厂、模具厂,尤其是生产模具的高级技工却格外受到他们的青睐。
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新生代打工者更是逐渐走进了办公室。技术密集型企业成为他们梦寐以求的港湾,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做机械性重复,等待被流水线淘汰。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表示,对新生代打工者而言,学到技术,增长见识、找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是更为重要的标准。“他们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注重对职业前景的规划,就业地区、工作环境也是他们考虑的内容”。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