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商志晓(教育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总结了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展和成就,分析面临的形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我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习的指示和要求,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路径遵循。
高等教育的龙头地位,是教育体系结构和不同教育类别的职能分工所决定的。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结构,尽管可以从学前教育直至老年教育,形成一个种类多样的组合架构,但主体还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统称国民教育三大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教育重心,同时也划分出不同层级教育的目标追求。基础教育重在知识传授,职业教育侧重技能提升,高等教育则指向智能创造。高等教育既是对基础教育(包括一定层面上的职业教育)的承接与延续,又是在高端平台上对教育目标和教育成果的抬高与提升。高等教育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同时向研究生教育拓展强化,承载着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人才的职责使命。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科技人才竞争态势所决定的。承续农业种植、工业制造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才创造效能已成为推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形成竞争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决定性力量。创新人才从哪里来?主要是从高等教育的培养塑造中来,从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中来。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要想走在发展前列,必须在教育事业上下足力气,尤其要在高等教育事业上下足力气。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高等教育可谓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枢纽站。放眼全球,任何一个教育强国都是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了,经济社会发展就有坚固支撑,科技人才竞争就有充足底气。
立足龙头地位,发挥龙头作用,高等教育应勇于担当、勇挑重任,肩负起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一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层级创新创造人才。强教必先强师。高等教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使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潜心教书育人;建立健全完备制度,形成以培养优秀人才数量和质量为评价标准的科学体制,完善教师以教为业、以育为本、以三尺讲台为人生舞台的有效机制;坚持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师生同向合力,联袂发展提升,造就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高等教育尤其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龙头作用发挥好。
二是要致力于科研水平提升,拿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果。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应在提高质量、突出特色、聚焦突破、实现内涵式发展方面狠下功夫。纵观世界,尽管大学职能由一到多,但及至今日,高水平的大学仍是以抓好教学、做好科研为根基。只有大力提升教学能力、大力提高科研水平,高质量人才培养才能落到实处。高等教育应锚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强化优势学科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紧盯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三是要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内在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政府部门和社会要为高校改革创新提供政策环境和舆论支持,高校自身更要增强主动性和能动性,在突出特色、办出风格、形成优势、敢为人先方面勇闯勇试、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既合乎世界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唯其如此,我国高等教育才能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才能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进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