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科技)有限公司-杏鑫注册简介_杏鑫注册有限公司-杏鑫娱乐平台登录-官方网站app下载

于精雕 做精雕10+年专注CNC精雕机生产厂家

免费打样热线:400-830-1117
13829172088

关注杏鑫注册(科技)有限公司,掌控数控资讯

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6日 罗云峰)

作者: 杏鑫注册(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 杏鑫注册(科技)有限公司-杏鑫注册简介_杏鑫注册有限公司-杏鑫娱乐平台登录-官方网站app下载 发布日期: 2024-09-04
信息摘要: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党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勇毅前行,较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这一年,我们全力拼经济,大力实施“十大提升行动”,一揽子出台促进经济发展20条、新能源汽车36条、总部经济10条等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居万亿城市第3位,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7%、居万亿城市首位。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94户、总数8406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1万户、实现两年翻番,“四上企业”首次突破万户,净增市场主体17.6万户、总数169万户。我们坚持顶格推进、精准调度、高效服务,发展好势头进一步巩固。

  这一年,我们聚焦强动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91%、居万亿城市第7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科技集群”,合肥居第40位、较上年提升15位。《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合肥居第13位、前进3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近六成,新增百亿产值工业企业6户、总数22户。新增上市发行和过会企业13户、总数82户,A股上市企业总数居全国第12位,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居全国第6位,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获国家评估“优秀”,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提质量、增效益、强动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这一年,我们坚持惠民生,全年民生支出121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4%。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新增城镇就业参保47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难安置”专项治理完成16.2万套,更多群众“圆梦安居”。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10所,新增学位托位10.3万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青年友好型城市。安全生产事故数、亡人数分别下降18.6%和14.2%,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倾心尽力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这一年,我们勇于争先进,连续两年进入“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全国十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连续三届荣获“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合肥经开区稳居国家级经开区第6位,合肥高新区升至国家级高新区第7位,蜀山稳居全国百强区14位,肥西、肥东、长丰、包河、庐阳实现百强进位,瑶海首次进入百强。新站高新区位居全省高新区前3,庐江、巢湖经济总量稳居全省十强。我们全方位对标追赶、争当示范,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聚焦科技引领,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6大研究院建成运营,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未来大科学城建设提速,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基本建成,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先进光源、雷电防护设施开工建设,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可研获批。“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正式上线,“九章三号”“墨子巡天”入选年度全国重大科技成就。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3家、增量居全国第2位,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总数居全国第4位,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9家、总数52家,新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超3000项,转化设立科技企业400余家。成功举办中国(安徽)科交会、中国航天大会、中国科协年会、量子计算和量子产业大会等活动,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入选国家典型案例。创新生态更具活力,常态化开展“合肥专班高校行、高校师生合肥行”,新增在肥就业参保大学生突破35万人,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集聚高层次人才1.9万人。组建城市场景创新公司,实体化运行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科大硅谷”厚植创新生态、感召五洲英才,建设高品质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全球招募36个创新单元合伙人,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近万名校友,落地科技项目800多个,加速成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汇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新高地。

  (二)聚焦融合集群,产业能级持续提升。战新产业蓬勃发展,新签约1200多个产业链项目,5个百亿项目开工建设、5个百亿项目建成投产。汽车“首位产业”爆发式增长,拥有整车厂6家,集聚上下游企业50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量74万辆、位居全国前5,汽车总产量134万辆。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储能电池产量突破20GW,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值达1500亿元。16条重点产业链产值增长10.7%,长鑫首发第五代动态存储芯片填补国内空白,维信诺智能像素化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未来产业抢得先机,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挂牌运营,量子专利授权量全国领先。空天技术产业聚集企业超百家,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等龙头企业落地运营。成立聚变新能公司,协同推进聚变能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亿航智能获批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适航证,加速低空经济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元宇宙、深空探测、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下一代人工智能加速布局。更加重视数智赋能,新增全球“灯塔工厂”3家、总数居全国第2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户、总数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容知日新、阳光电源等6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规上工业实现“智改数转”全覆盖。建成运营“巢湖明月”3300P国产化智算集群,“羚羊”工业云等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质检中心2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德国德凯汽车测试中心投入使用,招商检测华东基地加快建设。国际陆港一期、派河港建成运营,江淮运河全线贯通,新增、复航国际客货航线家,淮河路步行街成为“全国示范步行街”,贡街获评“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举办会展600余场,世界制造业大会参展企业数、中国·合肥苗交会交易量均创新高,首届国际新能源汽车展“一战成名”。

  (三)聚焦攻坚克难,改革开放持续发力。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圆满承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成立合肥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牵头组建新能源汽车等4个产业联盟,共建10个产业园区,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区,152项高频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合肥都市圈规划即将获批,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都市圈环线东线建成通车,合淮合作区、合六经济走廊取得新进展,合肥与省内城市优势互补、链式协同的产业格局加快构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居省会城市第7位,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0%以上,获批全国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新增国际友城4个,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5个,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成功落地,新增外资企业超200家、增幅创5年来新高。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三年试点任务全部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6项制度成果全国推广。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全面启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创投城市计划”,新增总行级科创金融中心9家,财政国资参与设立股权投资基金226支、总规模超4200亿元,创历史新高。“信易贷”入选全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服务示范平台,授信总额突破2000亿元、惠及企业17万户次。深入实施国资国企改革大提升行动,组建市物流集团、泊车集团,提级管理市乡村振兴公司,更好降低物流成本、方便市民出行、服务乡村振兴。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肥东、长丰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启动建设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企业办照、办税等七大事项1天办结,“四证齐发”实现“拿地即开工”,“包容普惠创新”“远程虚拟窗口服务”做法全国推广。一年来,我们识变应变抓改革,“向海而兴”促开放,内陆腹地正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

  (四)聚焦品质提升,城市功能持续完善。规建治一体化全面推行,强化源头把控、过程把控、细节把控,市级总规报国务院待批,县级总规完成审查,城区单元控规全域覆盖。新建住宅小区“五有一纳入”、幼儿园“三件套”做法全国推广。城市大建设全面提速,沿江高铁、合新高铁等加快建设,铁路运营里程885公里、居长三角首位。沪武高速无岳段、明巢高速二期建成通车,宁合、铜商高速开工建设,建成、在建高速公路349公里。宿松路快速化改造全线通车,建成、在建快速路316公里。地铁1号线号线号线直达肥东、肥西县城,运营总里程突破200公里,轨道交通迈入市县一体时代。陕电入皖全面启动,龙河口引水、长江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城市更新集中攻坚,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7.7万套,117个老旧小区改造焕新。加快104个“城中村”改造,蜀山大铺头、包河周谷堆、瑶海和平路等片区更新取得重大进展,三年征迁任务一年完成过半,“城中村”改造做法成为全国经验。城市治理持续加力,开展物业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建成和美小区115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00个。城区供水自管小区、消防无水小区改造基本完成。新增充电设施超1万个、停车泊位超10万个。组建城市生命线产业集团,加快示范推广和产业发展,生命线工程入选中国人居环境奖。

  (五)聚焦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持续加快。稳产保供更加有力,建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新增耕地2.8万亩,新增玉米、杂交稻育种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水稻良种出口连续5年全国第1。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实现“双增”,总产超298万吨。蔬菜、肉蛋奶产量稳步增长。特色农业不断壮大,新增50亿元农业企业1家,草莓、龙虾等6个产业链突破百亿,农产品加工产值1860亿元、增长9%。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首次突破2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增长30%。农业科技步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实现“双提升”,中国菌物谷全国首创“智慧菌房”,智慧农业谷获批省技术创新中心。肥西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庐江、巢湖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五大帮扶”措施,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增长16%,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70%、提高10个百分点,“百万元村”突破300个、占比26%。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肥东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长丰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8个,新建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4个、和美乡村中心村32个、美丽宜居自然村729个,乡村沃野正成为农民的好家园、市民的好去处。

  (六)聚焦系统治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巢湖治理成效显著,巢湖水质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湖水质保持Ⅳ类、上半年保持Ⅲ类,连续三年未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山水工程”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巢湖越冬鸟类创有数据以来最多。三大保卫战深入推进,空气质量连续三年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86%、位居长三角万亿城市前列。马合钢等污染地块完成修复,庐江矾矿等29个废弃矿山完成治理。南淝河水质首次达到Ⅲ类,20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水质优良率90%、创历史新高。城市园林扩量提质,新增、改造绿地708万平方米,建成城市绿道177公里,新建公园游园61个,千亩以上公园达20个。翡翠湖、南艳湖公园“拆围透绿”,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成为全国典型。第十四届国际园林博览会在骆岗公园成功举办,奉献了一场百姓园博、精彩园博、品质园博、节俭园博,开园以来游客超700万人次。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双碳”工作稳步推进,光伏并网容量稳居省会城市第1,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企业18家。长丰成为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合肥高新区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新站高新区跻身国家级绿色园区。“最好名片”水清岸绿、百鸟翔集,大美合肥更加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七)聚焦共同富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面完成十大暖民心行动任务,深入实施50项民生实事,创新开展109件“为民优服务”事项。就业创业成效明显,率先推出“稳岗贷”,稳定岗位3.6万个,兑现援企稳岗政策资金14亿元,覆盖岗位超200万个。“三公里”就业圈实现城区全覆盖,帮助5.4万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业,入选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社会保障提标扩面,一揽子提高养老、低保、特困、孤儿等6项社保救助标准,社会救助工作获全国表彰。两次降低职工门诊报销起付线万人。调整优化信贷、公积金等住房政策,更好适应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关爱“一老一小”,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超300万人次,蜀山、肥西成为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普惠托育服务入选国家示范项目。教育强市加快建设,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庐阳、包河获批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区。合肥大学创建成功,合肥理工学院获批建设。教育数字化做法全国推广,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健康合肥深入推进,新桥国际医院投入使用,安医大一附院南区(肥西)建成运营,新增省级重点专科5个,累计建成名医工作室100个,市属医院与54个社区共建医疗集团。儿童、创伤、中医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诊,心血管、消化系统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分别开工、获批,与京沪高水平医院共建17个特色专科联盟,优质医疗资源加速汇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增艺术空间、全民阅读点均超100个,市科技馆新馆、少荃体育中心建成运营,市博物馆、美术馆加快建设,包河区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省“五个一工程”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首次实现“大满贯”。培育科创科普、古镇故居等旅游品牌,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增长68%、旅游总收入增长八成以上。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合肥马拉松暨全国锦标赛,杭州亚运会荣获3枚金牌、创历史最好成绩。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全面推进四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94%的建成小区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肥西花岗派出所获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乡镇(街道)社工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全覆盖,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获全国表彰。常态化开展领导“大接访”,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98%,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全国优秀。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扎实推进,双拥优抚、退役军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减灾、气象、审计、档案、保密等工作水平实现新提升,工会、共青团、红十字会、老年人、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自觉接受省委巡视监督,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48件、政协委员提案496件。严格依法行政,巩固提升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推进府院、府检联动,法治政府建设连续14年全省考核第1。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一般性支出压减9.3%。驰而不息正风肃纪,修订出台政府工作规则,协同推进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市政府发文、会议数量分别减少7%、5.5%,治理效能持续提升,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这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难中求成,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拼搏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驻肥人民、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全体指战员和各中央驻肥单位,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合肥改革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有:新质生产力还要提质扩量。城市品质与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不小差距,特大城市治理水平亟待提高。合肥都市圈龙头带动作用不够强,城市国际化程度还不高。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巢湖治理还要久久为功。公共服务短板仍需加快补齐。廉洁政府建设需要持续巩固,少数干部攻坚克难、敢作善为的能力仍要增强。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安徽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落实省委“八个走在前、作示范”和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坚定走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节能减排完成省控目标。

  (一)全力加固经济基本盘,持续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高效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持续深化有效投资攻坚行动,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稳量提质增效。建立项目“实施库、熟化库、储备库”梯次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全链条服务、全要素保障、全周期管理,提高备案开工率、投资完成率、项目竣工率,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200个左右,其中百亿项目5个以上。完善投融资机制,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等领域建设。加大实体经济融资规模,全年贷款余额增速力争保持万亿城市前列。发挥政府科创产业等基金撬动作用,放大“政信贷”等财政金融产品效应,“信易贷”授信规模突破3000亿元。精准开展“双招双引”,引进50亿以上重大项目20个以上。

  充分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实施消费促进行动,扩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智能家电(居)等大宗消费,超前布局充换电网络。落实房地产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健康消费、即时消费,建好用好智能家电家居展销馆、新能源汽车展销中心,力争网上零售额突破1400亿元。实施地产品推广行动,全面梳理产品目录,积极培育电商平台,高质量举办促销活动500场以上,擦亮老字号,培育新潮品,拓宽新渠道。实施消费场景创新行动,丰富时尚购物、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形成一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引入首店、旗舰店100家左右,建成山姆会员店、包河万象汇等20个项目,新建改造特色商业街6个、旅游休闲街区2个。

  优质高效服务各类经营主体。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真心实意帮企、真金白银惠企、真招实举助企。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大力推动企业上规、上榜、上市,新增“四上”企业1400户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户左右、上市企业12家左右,整体提高企业能级。实施政策、创新、金融、数字、品牌、服务六大赋能行动,帮扶企业纾困解难,助推企业更好发展。完善企业家恳谈会、产业链对接会等机制,推行项目管家、企业专员等制度,实行企业要素保障问题派单销号,精准解决企业投融资、仓储物流、用工用能、产销对接等问题。深入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强化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协同配合,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扩大“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范围,加快涉企事项办结速度,提高为企服务能力水平。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引领战新产业更好发展。坚决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推出一批创新举措,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提信心添活力。

  (二)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全面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牢记“国之大者”,保障“国之重器”,服务“国之栋梁”,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

  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高质量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未来大科学城,高水平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深空科学城、科学家小镇、科学中心总部园区、科大天都校区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装置、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加快建设合肥先进光源等4个大装置,争取强光磁、超级陶粲装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在新材料、智能化学等领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提升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运行效能,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更多原创性、标志性成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育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高效运行成果转化持股平台,加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等载体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双示范”,高水平运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5万件,力争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300亿元,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样板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持1万户,净增省级科技领军企业5家以上。实施场景应用“百千万”工程,新增百项示范场景,对接千项技术产品,联动万家科创企业。

  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贯通“专业-就业-产业”通道。支持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大“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开工建设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筹建安徽(合肥)高等研究院。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推动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联合体、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推动合肥大学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将合肥理工学院打造成为起点高、特色强的理工类应用研究型高校,推动安徽汽车职业学院成为全国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在肥各类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坚持以一流平台引才、一流产业聚才、一流生态留才,积极争创国家人才平台,力争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家左右、新招收博士后突破1000人,新认定高层次人才5000人左右,培育高技能人才4万人以上。深入开展“合肥请您来”“人才合肥行”等活动,办好科交会、量子大会、科技创新日等活动。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赋予更多重点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人才认定自主权,优化“人才码”功能,开辟服务“绿色通道”。纵深推进“科大硅谷”建设,打造基金云集的创投街区,高质量运营10个海内外创新中心,新招募20个全球合伙人,新增30个特色创新单元,努力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新兴产业链,聚力打造创新资源汇聚、创业生态优越、高端人才荟萃、市场主体逐梦的卓越创新高地。

  (三)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持续提升产业发展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

  推动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力打造“6+5+X”产业集群,持续增强三大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力争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成为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新增百亿企业5家左右、千亿企业1~2家,争创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优化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支持比亚迪、大众、蔚来、长安等做大做强,深化江淮与华为合作,大力发展商用车、特种车,推进整零协同、芯车协同、智车协同,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20万辆。增强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全球竞争力,力争规模突破1800亿元。巩固提升“芯屏”产品领先地位,实现车规级和IGBT芯片项目投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3500亿元。加快应急安全产业发展,争创国家城市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扩大量子信息、空天技术、低空经济、聚变能源、下一代人工智能等先发优势,加快元宇宙技术开发应用,组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国内一流合成生物产业园,建设国际领先量子科技、产业“双高地”,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工业六基”攻关,开展省级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10项以上,力争在下一代电池技术、装备材料国产化替代等方面实现突破。实施强链延链行动,实体化运行合肥产业研究院,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精准培育、靶向招引,新开工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实施跨链融合行动,开展产需对接活动100场以上,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近地配套率和协同发展水平。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和新产品推广应用,用好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新增“三首”产品150个,推动更多“合肥造”走向世界。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实行“一链一策一专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规模化高品质跃升。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科技服务、检测认证、现代物流等业态,争创国家级新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挂牌运行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加快汇聚国内外优质法务、商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资源。布局建设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园区、冷链基地,积极发展供应链物流、电商物流、智慧物流,争创国家5A级物流企业,打造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大物流体系。做大总部经济,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型、服务型、平台型、开放型总部企业,加快建设环骆岗科创型总部集聚区。做强会展经济,推进市场化办展,支持举办产业链大会、供应商大会、主题展销大会和场景对接大会,放大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品牌效应,提高合肥各类展会的综合效益。促进健康体育、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量,争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国家试点。

  加快数智化转型步伐。实施新一轮智能制造行动,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500个以上,规上工业动态实现“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实施“链网协同”行动,高水平建设“产业大脑”,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基本实现重点产业链“一链一平台”,提升“羚羊”等平台能级,赋能更多中小微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实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完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打造超量融合计算中心,建设“巢湖明月”新一代算力集群,统筹布局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支持开展星火大模型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与更多产业链企业嵌入式融合发展,形成现实生产力。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推动公共数据全量全要素归集,提升合肥数据要素流通平台功能,拓展数字消费、数字金融、数字政务、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能社会治理等更多领域应用场景。做优做强中国声谷,支持高新区争创首批中国软件名园。

  (四)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和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两心”同创,联合开展量子科技、聚变能源、空天探索等前沿科技攻关。实体化运作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共建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研究院,携手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长三角场景应用一体化大市场,加快虹桥枢纽联动发展区建设,打造科创金融、中央商务、国际贸易、综合交通合肥联动区。实现长三角交通领域“一码通行”,加快教育、医疗、文旅等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速合肥都市圈建设,推动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要素资源、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提升市际毗邻合作区建设水平,增强皖北结对合作共建园区发展质效。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400家以上,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交易额保持两位数增长,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三年行动,力争形成一批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强化“四外联动”,缔结国际友城4个以上,招引世界500强及领军企业10家左右,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争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示范城市,打造区域航空枢纽、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新增国际航空客货运航线条。深化与上海港、宁波港及沿江重要港口合作,提升通江达海能级。申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开行列数突破900列。落细落实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打造少荃湖、蜀西湖等4个国际化片区,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加快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广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使用者付费”模式,扩大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范围。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升科技企业融资可得性便利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长15%。推动“标准地”改革向服务业延伸,在国家级开发区推行“工业上楼”,实行“土地码”管理,强化建设用地全周期闭环管理。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更好发展。实施营商环境改革创新6.0版,完善“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力争营商环境指标全部进入全国先进。

  (五)全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升特大城市治理水平。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精准对标、精心谋划、精雕细刻、精打细算,系统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提升规建治一体化水平。坚持市域一体统筹、市县等高对接,推动市级总规获批,完成县级总规批复,完善城区单元控规成果,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出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前置审查,深化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强化重要廊道风貌管控,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形态。推进委托代建制、总师负责制,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打造更多精品工程。

  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深入推进“1155”大交通计划,建成下塘工业园、铜陵港江北港铁路专用线,加快合新高铁、沿江高铁、新合肥西站建设,持续巩固合肥国家铁路枢纽地位。全面推进大外环北环、西环建设。开通运营轨道交通4号线号线一期。全力推进新时代建设领域“三大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3000套,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10个,抓好瑶海铜陵路片区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谋划建设一批“平急两用”项目,加快补齐城市应急能力短板。

  提升城市精细治理水平。全面升级“城市大脑”,完善城市治理“一张图”,实现城市运行“一屏统览”、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强化“大城管”,推广“大共治”,加快基层治理由“社区”向“小区”延伸,持续开展物业服务提升行动,推深做实生活垃圾分类,提高业主自治和物业管理水平,创建和美小区140个。全面完成小区二次供水、消防无水小区治理任务,实现“难安置”动态清零,完成供电自建自管小区改造任务80%以上。深化打通半截路、治理拥堵点、增设停车位专项行动,优化智慧交通管理,提升城市通勤效能。

  (六)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市,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抓牢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建立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新增耕地2.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0万亩。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粮食面积稳定790万亩、产量300万吨左右。加快“种业之都”建设,打造江淮种业产业园,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品种3个以上,种业销售额增长10%以上,保持全国领先。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设施蔬菜面积44万亩,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占比88%。

  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头尾经济”,实施农业千亿产业集群“8526”行动,力争培育百亿企业1家,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40个,新增200亿产业链1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超2000亿元。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增长20%左右。智慧农业谷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农业科技化、机械化、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实施农村道路提标改造工程,完善农村物流设施,实现村级寄递综合服务站全覆盖,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增长10%以上。加快农村电网、小水厂、小水利等改造,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创建省级文明村镇43个,打造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4个、和美乡村中心村32个、美丽宜居自然村700个。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超前谋划过渡期后帮扶机制,建立易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工具箱”。促进更多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确保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发展。深化市县开发区合作共建,加强“优势互补、链式配套”,提质扩量6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支持长丰(双凤)经开区、肥西经开区争创国家级。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经济强村占比提升至80%以上。深入实施县域“两千一百”行动,新增百亿工业企业1~2个,肥西百强县位次前移,肥东、长丰迈入千亿县,庐江、巢湖力争进入全国百强。

  (七)全力推动“生态合肥”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示范样板。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巢湖“最好名片”,努力将生态优势更多转化为发展优势。

  实施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全面完成“山水工程”,建成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全湖水质更长时间保持Ⅲ类。深入开展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持续降低巢湖流域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环湖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使用效率。科学配套沿湖生态休闲设施,让百姓拥湖、近湖、更能亲湖。

  持续强化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重污染天气攻坚行动,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全面完成排污口溯源,动态清零农村黑臭水体,南淝河水质力争稳定Ⅲ类,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90%以上。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完成氯碱化工污染地块修复。高质量整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化“无废城市”建设,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全面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完成营造林11.1万亩,新建改造绿地600万平方米、绿道100公里。新增公园游园40个,增加文体休憩设施,让公园更有“生活味”。办好第三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做响苗交会品牌,打造科技赋能线上线下苗交盛会。完善骆岗公园服务功能,高水平建设锦绣湖片区、生态体验区,精心打造文旅新地标、生态新高地。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深化长丰能源改革试点,开展分布式光伏参与绿电交易试点,稳步提升绿电消费比重。深入实施“一企一策”节能降碳诊断行动,开展重点企业用能权进场交易,创建一批绿色工厂、“零碳示范工厂”。实施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行动,探索碳足迹追溯、碳评估管理、碳排放统计,深化国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全面提升绿色建筑水平。推广“碳普惠”应用场景,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八)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彰显包容创新城市魅力。更加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科创名城、文化之城相得益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大力发展文体事业。优化文体设施布局,开工建设高新体育中心、蜀山工人文化宫等项目,新增健身步道150公里、全民健身场所400个。培育引进文化人才,支持创作文艺精品,力争国家级奖项取得新突破。办好中国曲艺牡丹奖合肥赛区比赛,组织戏曲展演、小品大赛,培育引进更多优秀文化、文艺演出。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加强文物和古镇古村保护利用,更大力度传承和弘扬包公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以文化之脉滋养城市气韵,以文化之魂激发城市力量。精心举办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合肥马拉松、环巢湖自行车赛等赛事,争创全动健身模范市。

  聚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利用5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云展览、云演播、数字文博等新业态。梯次培育重点文化科普企业,精准招引一批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国家动漫和服务外包基地、原创音乐数字版权基地、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900亿元。

  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建设“一湖一园一廊一城”文旅新地标,打响“科创看合肥、科普到合肥”品牌,丰富“八个游”旅游产品,推出15条精品线处网红打卡点,力争开工建设合肥野生动物园,推动庐江汤池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用好用活航空、气象等86个科普场馆、安徽美术馆等64个文化场馆、罍街等49个特色街区,实现在徽园尝遍全省美食、在非遗馆饱览全省非遗,打造徽文化消费体验地。

  (九)全力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深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智慧就业等“四大工程”,做强公共就业服务“合肥品牌”。常态化开展“直播带岗”等活动,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向农村延伸,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新增就业参保40万人以上。持续开展“创业合肥”行动,支持大学生、科研人员等2万人创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扩优提质基础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有效缓解重点区域学位紧平衡状况,建成中小学、幼儿园97所,新增学位8.8万个,一中淝河校区、八中运河校区投入使用。坚持公益性质,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构建家校社医联动机制,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巩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成果,扩大补充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动态完善医保政策,减轻患者负担。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标准。提高基本养老服务水平,加快居家适老化改造,农村养老服务站覆盖率48%、提高3个百分点。

  深化健康合肥建设。深入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全力做好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服务保障,建成运营市三院新区、市口腔医院滨湖院区,加快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和优秀医务人才,柔性引进知名专家,新增高水平特色专科56个。深入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加强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平安合肥建设,建成智慧社区二期项目。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和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推动城市生命线工程向县域延伸,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化“四大一优”行动,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带头接访、阅批群众来信,用好12345热线、网上信访等渠道,全力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十连冠”成效。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减灾、气象、档案、保密等工作。

  任重千钧,惟有实干;御风而行,更需自砺。我们将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践行“忠专实”“勤正廉”,提升治理能力,锻造过硬作风,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努力成为人民满意的政府。

  坚持以忠为魂讲政治。深化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决策部署,把对党绝对忠诚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体现在高质量发展上。

  坚持以干为要勇担当。树牢“走在前、作示范”的争先意识,砥砺奋勇前行的斗志,增强难中求成的担当,加强工作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善于运用改革的办法破难题、增活力、强动能,以政府的真抓实干、敢作善为,带动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奋力在比拼赶超中创造一流业绩。

  坚持以民为本践宗旨。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聚焦“四个服务”狠抓落实。完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最大的依靠,始终把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我们最大的追求,让人民群众更多参与政府行政决策,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肩并肩,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坚持以法为纲促善治。增强法治观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扎实开展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让法治更好护航高质量发展。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抓严抓实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健全完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体系,让源自人民的权力始终遵循于法、造福于民。

  坚持以严为尺守底线。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加强巡视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用制度刚性防止权力任性。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实施细则,持续纠治“”,力戒、官僚主义,切实以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保障合肥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向前,必有更美风景;奋斗,才能不负时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满怀信心,昂扬斗志,锐意进取,在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中走在前、作示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合肥实践而团结奋斗!


推荐资讯

全国服务热线

400-830-1117
13829172084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