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以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并强调要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作为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紧密的“类型教育”,在破解地方经济发展问题上作用明显。浙江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两个先行”为目标,在此背景下,如何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浙江范例?
位于钱塘江畔的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同科职院”),是江浙沪地区唯一一所水利类职业院校,自1959年建校以来,同科职院充分发挥水利特色专业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全国首批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水利部水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浙江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为水利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全国水利高职教育的“重要窗口”。
“水利是服务民生的重要事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指出要加快水利类紧缺人才培养。我们将在发挥学校水利特色基础上,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生态、新能源、大数据等板块,优化专业布局,培养更多能勇担江河安澜、社会繁荣的使命的高素养劳动者,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浙江‘两个先行’做出贡献。”同科职院党委书记张勇说。
今年开年浙江省召开“新春第一会”,省委书记易炼红在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即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浙江省近年来积极构建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此次会议让浙江职教人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张勇表示,“高素养劳动者的‘高’,不仅指“技”,更要看‘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应是‘德技并修’。”多年来,同科职院瞄准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难点,致力探索如何让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思政教育也发挥出职业教育重实践的特色,将党的精神实实在在地传达给学生。张勇认为,“要想让党的好声音入脑入心,教育就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课堂上,要延伸到学生的实践中、生活中。”
伟人拥有着崇高精神影响力和无穷的人格魅力,自2009年起,同科职院在全国公办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展“周恩来班”“班”创建活动,以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人风范”为榜样和指引,努力培养“理想远大、厚德修能、笃学励志”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扬伟人精神、树厚德之人”特色鲜明的育人品牌,获得了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等20余项厅级及以上荣誉。据悉,与其他高校从新生中遴选出来一批优秀人才入班的形式有所不同,“周恩来班”“班”采用整班创建制,这意味着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要符合评选标准,“每年学生都会积极申报,入选两个班级的学生们都对班级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维持班级荣誉成为他们全方位发展的强大动力。”班级创建至今,已培养出多位“全国水利技术能手”“浙江省水利技术能手”,大批扎根水利基层、以技能报国的优秀学子。
同时,同科职院还通过德育导师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并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月”、党史知识竞赛、“思政进寝室”等活动,用党的思想理论不断武装全体师生,在校园营造浓郁的“红色氛围”。其中,为了让理论学习更生动形象,更吸引“00后”大学生的兴趣,学校以“钱江潮”省级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为引领,组织师生成立“8090宣讲团”“后浪宣讲团”等,进支部、进班级、进课堂、进宿舍、进社区、进乡村、进工地开展理论宣讲,为向师生传达党中央各项重要精神开辟了新的通路,让青年大学生在理论宣讲的实践中加深对党的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依托学院水利专业优势,宣讲团活动还为学校与周边社区建立起连接纽带,多次在社区开展节水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桂花开时想念你》是学校大二学生徐妍参加浙江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的作品。作为宣讲团的学生成员之一,为了讲述这篇关于浙江籍抗日女烈士林心平“甘洒热血化彩虹”的动人革命故事,徐妍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烈士家乡,读家书、寻照片,真正读懂了烈士林心平为党、为人民甘愿牺牲生命的崇高理想,更坚定了自己作为新一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进而创作出全省特等奖的感人作品。
近期,浙江省教育厅与浙江省档案馆达成合作,计划在全省11个地市布局红色基地,杭州市萧山区的红色基地即将在同科职院建立。对此,张勇表示,同科职院将与水利相关的红色教育内容、文化与伟人文化育人成果展厅结合起来,建设红色教育科普基地,辐射高教园区域内60余所大中小学,为思政建设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希望,未来红色基地能形成辐射社区、辐射社会,乃至辐射全国的良好效果,真正把红色基因传承、传递下去。
当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职业教育如何寻找到突破点,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技能人才支撑?“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必须深化产教融合。”张勇说,“产教融合是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多链融合’,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同科职院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不断以校企合作、共同体协作、产业联盟等产教融合形式,精准对接行业发展趋势和本土产业需求,打通各链条,优化专业建设,推进学校与各行业龙头、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的深度融合,协同打造一支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校内,同科职院以“企业进校园”的模式,建立“校中企”进行教学实践。学校与多个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创办与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相连的产业学院。如与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育部等四部门认定的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合作共建“精雕·数字化精密制造产业学院”。其中,校方提供2000平方米的教育实践基地,企业方则提供先进的质控仪器等设备和软件,同时确保其研发团队常驻校园。一方面,研发人员与学院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和研发,制定更符合实际教学的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参与工程技术规范的改造之中,形成双向促进作用。又如,学校与浙江金实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共建“金实乐·智能环保设备产业学院”,计划打造智能环保设备和系统运营示范标杆。合作之初首先就在校内建立多个智能垃圾分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践站依托“低碳校园”数字管理平台,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垃圾分类数据的精准采集和智能化管理。“我校的数控技术专业是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德先进职业教育(SGAVE)合作项目的优势专业。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建设新型的校内实训方式,推动‘双元制’人才培养的创新。”张勇介绍。这样的校企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引进行业企业力量,为学生量身定做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且学生可以在校园里就有接触到真实产业一线场景的实习、实践机会。这种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够为学生未来参加工作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校外,学校联合政府、企业及其他职业院校共同组建产业学院、行业共同体等。一是提高学校的行业影响力,凝聚人才培养合力。2022年,同科职院创新政行企校深度融合形式,在浙江省水利厅指导下,联合多家相关厅属单位组建成立浙江省首个水利行业公共实训基地;2023年同科职院再次牵头,先后成立华东地区水利电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产教联盟等。张勇表示,这一系列动作是同科职院主动融入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大势,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是通过中高职一体化打造高质量“预备队”。张勇认为,要想走好产教融合之路,在人才培养的链条里中高职学校必须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因此建设高职产业学院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为此,同科职院与省内多个中职学校等合作,为学生提供中高职一体化五年一贯制教育长学期培养模式。如在“建筑之乡”象山,学校与当地政府、企业,以及宁波建设工程学校共同组建了“象山建筑产业学院”,以“职高学校+高职院校+用人企业”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一所学校完成就学就业全过程,帮助当地学生解决升学需求,培养更贴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水电土木类专业是我们的优势专业,对学校来说,区域中高职合作为高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下沉县域打通了路径,对当地而言,可以为象山县支柱产业发展高规格培养人才,促进高质量就业,为人才留在地方、服务地方提供保障。这是双赢。”张勇说。同科职院希望能培养更多扎根行业一线、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积极钻研新技术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十四五”以来,浙江省一直致力打造“浙派工匠”金名片,鼓励技能人才走技能报国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也是浙江“两个先行”的重要目标。因此,同科职院将服务乡村作为培育“浙派工匠”的重要舞台。多年来,学校抽调骨干教师承担浙江省委农办“规划促振兴奔共富”主题实践活动专家组组长,指导学生深入乡村一线县;获批民政部“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专项办公室委员单位”、全国城市园林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数字文化创意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同科职院还与安吉中心共建了“乡村振兴教学实践基地”等。学校教师中获得浙江省委省政府“浙江省农业推广先进个人”等省级以上优秀称号10余人,学校学生在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收获40余个奖项,其中金奖9枚。
当问到,学校是如何将乡村振兴的任务贯彻到教育教学一线,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才能收获这么丰硕的成果?张勇以学校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艺设学院围绕乡村振兴和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乡村振兴与美育教学模块,修订了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方案,现已开设13门美育通识选修课,带动学生情感体验,助力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美育意识。在实践中,艺设学院结合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通过课程重构,以“真题实做”的方式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目前,相关课程已入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大赛表现方面,学生们深入乡村,以赛代练,进行实地考察,《共享宋韵文化,共富坝头山村——坝头山村公交车站至风情宋街口环境提升改造设计》《“游戏野趣山水间,虚拟宋韵太平桥”——太平桥村秘境十二时辰》《伞启“红”韵——塘埠村纸伞非遗研学基地》等多个关于乡村振兴的实际解决方案获得浙江省乡村振兴大赛奖项,为改善乡村生活环境、传承本土文化等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艺设学院的2022届毕业生奚琳璐连续三届参加长三角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收获一金两银。去年首届‘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她还受主办方邀请向全网分享自己通过服务乡村振兴提高技艺的过程。”张勇说。
此外,学校作为“全国文明单位”、浙江省首批文明校园,与衢州市开化县洪村、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多地结对,开展职教扶贫工作。在与洪村结对过程中,水利学院派出党员干部作为驻村干部,通过河道治理根治水患问题,经济与信息学院组织师生学生通过电商直播等新兴方式帮助销售农产品。每年,十几支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结对乡村,走访田间地头、农产品企业,了解乡村文化,聆听扶贫故事,开展了“走进钱江源头·助力洪村脱贫”主题亲水实践活动,“七彩假期”“情暖童心”支教活动等。学校通过“行走的课堂”教育实践,有效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激发技能报国的强烈动能。
为加快践行《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和浙江省“两个先行”发展战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培养专业乡村服务人才,同科职院计划通过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将课堂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据张勇介绍,未来同科职院将进一步打造乡村振兴教学资源库,使乡村振兴的大课堂辐射到其他职业院校和企业。
在浙江“两个先行”的新征程中,同科职院始终秉承“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紧贴行业、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宗旨,为人才培养和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面对未来发展中的新机遇和挑战,学校将继续不断探索创新职业教育省域先行的先进经验,努力打造职业教育一流育人品牌,为国家和地方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