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纪性话题,更是一个世界性话题。由于中小企业是一个范围十分庞大而复杂的市场群体,对于融资难的体验差异很大,也使得相关的财政金融政策很难全面兼顾。在深入企业调研中发现,长期以来存在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虽然还有较大的呼声,但普遍反映明显改善,而中型企业甚至中大型企业则强烈反映现有普惠金融政策难以惠及,融资难问题突出。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由于中型企业同大型企业、小微企业一样,都是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集群中常常扮演启承或链接等关键角色,在笼统讨论支持实体经济时,常会忽视中型企业的发展特征和金融需求的特殊性。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战略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显著改观,而中型企业面临的特殊融资难问题尚未引起重视。作为中型企业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商业银行有必要重新理解中型企业的经济地位,深刻理解中型企业的成长性特征导致其与生俱来的融资难点,重新审视中型企业服务策略和工作方式,助力中型企业发挥专长、活跃市场,促进良性经济生态的形成与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重新理解中型企业的经济地位,有助于深刻理解银行的中型企业金融服务战略
中型企业对于国民经济至关重要,在经济生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型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统计局标准,粗略划分估算国内中型企业约占全社会企业总量的近10%,占大中型企业的80%;从企业特征上看,民营企业是中型企业的主力军,占比九成以上;50%以上的中型企业归属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超过半数下沉县域,遍及全国所有行政区,在促民生、活实体、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生力军作用。从国际视角看,中型企业在各国经济结构中都举足轻重,美国营收在500万美元到1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企业,为美国提供了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也是就业市场的中坚力量和国民经济的支柱。
中型企业是部分细分行业中的主力企业。基于行业特点,部分企业不需要大量的人员或经营规模就可以达到行业领先地位,具备长期核心竞争力,对增添经济活力、提高效率、提升创新能力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传统相机行业中的徕卡,特种玻璃行业中的汉氏,一直将经营规模控制在中等规模,由于注重研发和深耕专业品牌,成为行业翘楚、德国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德国的“隐性冠军”,我国的“小巨人”企业都有这样的特质特征。经过多年市场孕育,目前国内专精于中等经营规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很多。工信部曾通过四次评选,评出了256家单项冠军企业和90家待培育的单项冠军企业,其中大量是中型企业,它们专注于生产性供应链上的某一个产品或服务,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
中型企业是企业成长和市场生态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一切事物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企业由小到中再到大就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和客观规律。中型企业是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必经阶段,是企业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成长期,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全球500强企业在其主业的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往往在其中型企业时期就形成了。同时,中型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和市场集群中的实际作用也很重要,它们常常扮演启承或链接角色,甚至在很多行业地位和影响都举足轻重。
中型企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天然依赖性,也决定了其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是中型企业多数无法完全依靠自有资金和民间融资解决自身资金需求。中型企业相较于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大(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型企业贷款余额看,中型企业户均贷款超1.5亿元),难以通过个人和民间渠道筹措等量规模资金,必然需要金融中介服务。二是中型企业无法通过规范的公开债务市场、资本市场融资。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型企业自身体量与社会影响力均较小,信用评级不够高,拥有较多资产但变现慢,不能达到证券融资门槛,企业债、公司债发行困难,因此大多数企业难以通过债市、股市直接融资。长期看,中型企业的资金筹措对商业银行有着与生俱来的依赖,需要商业银行的鼎力支持。针对中型企业市场,美国、德国都有专门的中型银行提供专门服务,受规模以及资本渠道的限制,这些银行基本不提供资本市场重组以及高财务杠杆的业务,而以传统的关系型贷款和小规模行业内并购服务为主。在西方大型跨国金融集团,也专门设置中型客户(Mid-Cap)服务部门,为中型企业量身定做服务方案。中型企业、为中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型银行和大型银行中型客户部门,都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型客户既能贡献较高的回报,又兼具风险分散化、需求稳定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普惠金融战略的深入推进,虽然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但无法惠及中型企业
一直以来,大型企业都是商业银行和直接融资市场的“宠儿”。一方面,大型企业管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具有较高知名度,受到外部监督管理更完善,能够通过公开信息和财务分析手段进行较好的甄别,风险相对易于控制;另一方面,大型企业信贷的单位管理成本低,易于营销和管理,经多岗位集体决策,出现问题问责相对较轻,“垒大户”方式成为商业银行不可言说的共识,大企业资金需求经常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满足。
与大型企业比较,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正因为如此,普惠金融才受到各国政治家、银行家和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普惠金融工作作为国家重点督办事项得到快速推进,监管部门明确提出金融“两增两控”要求,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特别是随着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的提升,基于小微企业的庞大数量和海量行为数据,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服务者已较为容易地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小微企业群体特征,建立小微企业科学授信模式。在政策、观念、技术、模式上突破后,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大幅增加;银行还通过开发专项金融产品、降低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创新贷款服务模式等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降低小微客户综合融资成本,融资贵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市场上小微企业的融资比例大幅提高。以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普惠贷款余额已接近1.5万亿元,前三季度增长了近5000亿元,增幅近50%,新发放小微贷款利率平均下调64个基点。
与此同时,我们在调研中也深切感受到,中型企业融资难仍然广泛存在。比较而言,小微企业政策红利、技术红利和市场红利明显释放,国家政策对普惠金融明显集中倾斜,数据运营平台经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突飞猛进,小微企业线上化模式探索推进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也有效提高了市场覆盖率,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短、频、散、急”等特点,在经营上创新了线上批量、小额分散、自动审批、自助办理的业务策略和解决方案。而中型企业则完全不同,虽然客户数量上明显少于小微企业,但单个体量上的金融需求往往超出小微企业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不具有小额分散的天然普惠金融经营特点,无法充分享受普惠金融政策。从实践上看,银行业新增信贷资源也主要集中于小微领域,中型企业贷款获得率始终不高,一般不足10%,即100户中型企业中,不到10户能够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甚至有个别企业从小型成长为中型后,因为不满足普惠标准,而无法继续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的情况。在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逐步解决的情况下,中型企业融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
银行深耕中型企业市场的阻碍,根本上还是对中型企业风险收益平衡能力的不足。从银行供给端看,传统大中型企业信贷评审方式主要依赖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但中型企业普遍与小微企业有共同的规范性顽疾,即财务报表不正规,资信材料真实性、有效性不足。在企业信息客观真实性不足、银企信用信息不对称的语境下,银行无法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经营风险高企成为发展障碍。此外,中型企业经营相对不经济、风险高、业务规模小、经营动力不足、专业能力不够形成了非良性循环,“不愿不敢不能”依然困扰着商业银行各层级机构和员工。
国内面临的中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国际上并不鲜见。美国学者克鲁格在研究企业规模分布特点时,提出了“消失的中间段”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相较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中型企业的数量明显偏少。学者们认为,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往往没有能力通过大量资产抵押担保或信用贷款的方式来满足融资需求;相较于小型企业,中型企业的固定资本约束更高,资本回报率较低,需要更多的融资来维持企业运转,却往往没有得到相关金融机构的足够关照。
从银行历史数据看,中型企业信贷不良率相对较高,也缺乏较好的控制手段。中型企业所处的发展时期正是企业生命周期中的不稳定时期,企业特征难以有效把握,新投资项目往往周期较长,回款周期较长,利率高、贷款金额和期限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的不匹配等给中型企业带来了新的资金压力,也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容易出现风险。常见风险诱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企业日常管理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当企业处于小微阶段,因人员数量少、业务单纯,靠人工管理能够较好地满足企业日常运营需求。我国中型企业存在快速成长甚至盲目逐利扩张的问题,随着企业的成长与扩张,员工数量增加,业务多元复杂,一则单纯靠以往的人员和方式管理容易出现漏洞,二则主业坚守不够。盲目跨越或多元发展,不确定性很大。而且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业务路径的选择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相关数据表明,平均14个小企业能成长出一个中型企业,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的内部管理难以跟上企业的发展速度。
第二,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多数中型企业没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决策制衡机制,企业发展取决于实际控制人的眼界和格局,其个人素质、经验、能力甚至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决定着企业经营成败,企业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不规范,容易出现“公私不分”,资金划转随意性较大,存在较大的资金风险隐患。
第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出现不确定性。大量中型企业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等传统型行业,多数还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行业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受上下游客户及市场需求影响较大,市场话语权较弱,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企业处于小微阶段,市场环境相对友好(如金融、行业监管要求等),经营成本较低,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环保投入等成本不断推升,企业比较优势被逐步蚕食,发展不确定性显现。
第四,财务信息隐蔽性高,不对称明显。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型企业财务信息更隐蔽,财务信息的获取存在明显的内外不对称。银行难以掌握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在核算真实信贷需求、有效防控信贷风险等方面存在客观困难。
第五,企业特征不易归纳,难以通过单维角度进行判断。与大集团(特征明显)和小企业(大数概率)不同,中型客户区域行业差异化、信息不对称,很难用一套标准或几张报表衡量判断,更倚重有丰富信贷经验的客户经理。与3000多万数量的小微企业群体相比,约400多万的客户体量以及分散的地区行业分布难以支撑单纯依靠大数定律选择客户的基础。
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目前存活下来的中型企业是历经经济周期洗礼、经受市场考验的企业,同时企业经营投资趋向保守稳健,更加专注主业发展。寻求能够守成保业,特别是有能力持续发展的中型企业合作,就是在逆周期调节中寻求结构性机会。
业界经验数据显示,中型企业对银行的价值贡献很大。从宏观上看,随着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落地实施,银行利差、净息差水平不断收窄;大客户金融脱媒、议价能力高,普惠客户需要较低的融资成本,银行对公信贷业务急需新的利润增长点。相关数据表明,中型客户经营生产活跃,信贷需求旺盛,对银行的存、贷、汇、公私联动等领域均有不俗贡献。以建行中间业务为例,中型客户的每1亿元贷款可平均派生31万元中间业务收入,比大企业多7万元,比小微企业多13万元。因此,中型客户越来越成为银行对公资产业务发力的主战场,是负债和中间业务的重要支撑,是公私联动的广阔平台,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从国际上看,虽然企业划型标准不一样,但规模处于中段的商业客户是国际大行的主要对公客户群体,是其对公业务的重要支撑。
国外银行在中型企业服务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银行业注重从两个方面挖掘中型企业金融需求:一是由中小企业事业部门设立中型企业服务团队,寻找细分行业里的优质中型企业,并定制金融服务方案;二是由财富管理事业部门从高净值人群中筛选有企业经营需求的客群,提供专门的一揽子产品方案,作为私人银行业务的一部分。在前台服务的同时,中台风控部门结合客户企业所在行业、市场地位、发展阶段、监管政策及客户的信用行为数据,对客户风险进行预判,进而提出适当的产品配给建议,形成与前台服务的良好互动。在分析中型企业客户风险特征方面,美国银行业更注重中型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即跨周期的财务表现,对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高质量的财务报表、信用记录等也较为关注。
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业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有效支持中型企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对中型企业发展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加深,中国银行业有必要在以下六个方面重点强化中型企业综合经营与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聚焦关键指标,做好客户选择。一是要聚焦主业。重点关注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主营业务收入变化趋势、毛利率等指标,针对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还需要通过现场走访、非现场调研以多方了解其上下游企业合作信息、订单信息、资源消耗信息、生产服务现场和员工整体行为状态,佐证其主业持续发展情况。二是聚焦中型客户所处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型客户选择要结合审视区域、行业、营商环境等外部生态环境。中型客户受体量和实力的限制,很难有大门类大行业的领头者,但在细分行业中常常具备比较优势。因此,要重点分析细分行业或领域产值以及行业内头部企业产值的比重,判断中型企业的生存空间,真正将“好行业有好客户,不好的行业也有能存活的好客户”“每个行业中都有大中小客户的生存空间及空间差异化”的研究思考落在实处。中型客户的另一重要特征体现在区域和生态上,对中型客户而言,区域和生态在某种程度上比其所处行业更加重要。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区域产业特点,在区域选择上要跟从政策支持,在营商环境上要看企业所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怎样等。三是聚焦创新。重点关注产品和技术研发投入占比、研发人员占比、市场营销费占比。四是聚焦企业家精神。重点关注指标是资产负债率和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家精神可以有很多理解,但稳健经营、规范管理对中型客户的发展至关重要,行业合理水平的资产负债率以及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对其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五是关注中型企业的综合还款来源。除关注主业、副业产生的第一还款来源和担保相关的第二还款来源之外,还应关注营业外收支、存货、生产设备或投资项目带来的损益、母子公司代偿、股东增资、关联方资金投入、政府补贴或救助资金投入等。近期特别关注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行业出台专门政策而产生的影响。六是聚焦中型企业实际控制人所控制企业的风险隔离。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企业实际控制人进行多元化投资、控制的关联企业较多的情况。因此,要密切关注实际控制人关联企业的经营及负债情况,以及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情况。对于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性资金活动,要深入了解交易背景、交易条件、交易价格以及账期合理性。同时,要关注企业实际控制人对关联企业和其他企业的担保问题,深入分析判断被担保企业的风险状况,避免关联互保和担保链风险。
第二,有的放矢,做好四类客群营销。一是优质集团内的中型企业。选择优质集团内中型企业,既能通过集团背书减少经营中型客户的风险,也能通过服务成员单位,提升集团整体服务水平,密切银企关系。二是供应链顶部腰部中型企业。主要选择供应链条中技术含量高(顶部腰部)、订单稳定(主流产品或核心部件)、供应商替换成本高(3年以上)的行业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三是高科技及瞪羚企业。关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瞪羚企业;挖掘细分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做好创新创业金融债券投放领域客户储备。四是存量优质小企业成长起来的中型企业。关注银行存量小企业发展,并做好承接,尤其是持续观察存量小微客户成长为中型客户的趋势,特别关注信贷需求超过1000万元小企业的服务及承接。
第三,积极设计、投放适用于中型企业客户的产品。根据不同中型企业客户的经营特征,投放合适的传统信贷产品或专门创新金融产品。例如,中型企业多处于活跃的产业供应链之中,在贸易背景真实的前提下,可结合供应链需求提供更多的自偿性产品,如商票、保理,并通过线上运行、核心企业担保,实现风险可控,适度降低对中型企业财务状况的门槛要求,从而平衡中型企业风险收益,提高金融服务获得率。近年来,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为相关服务提供了广阔平台,2020年4月上海票据交易所宣布供应链票据平台成功上线运行,平台依托于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供应链企业之间产生应收应付关系时,可以通过供应链票据平台直接签发商业汇票。信用环境的改善也为供应链产品提供了相应保障。
第四,释放科技力量发展中型企业客户。充分运用银行金融科技力量,或联合第三方公司,与政府共同开展行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银、企三方合力,共建行业生态。一方面,帮助地方特色产业内的中型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升中型企业管理水平和持续经营能力;另一方面,银行也能更直接地获得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打破银企间的信息壁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做好客户选择和风险控制,并通过产品设计、产品创新,将数据转化为生产力,助力中型企业成长。建议运用金融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建立中型客户分析及选择模型,强化客户选择,高效屏蔽风险:一是财务数据与行为数据并重,更关注行为分析;二是逐户分析存量不良风险因子,聚类分组、归纳提炼,量化后构成中型客户选择模型的风险预判因子或预警要素;三是量化企业掌舵人、企业行为、发展趋势、技术产品先进性等指标,形成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客户选择与识别标准,嵌入客户选择模型,提升客户选择有效性;四是客户选择、准入实现“人工+智能结合”,借助客户选择模型的力量,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第五,提升主动风险管理能力。一是加强对客户财务信息的甄别与管理。在加强客户选择的同时,做好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精细化和差异化管理,防止联合财报造假。二是全面加强贷后管理,着力解决“贷前全在看,贷后缺手段”的问题,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展贷后管理工作。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模型进行自动风险预警;另一方面,提高现场检查的频率,除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外,要求机构负责人对重点客户进行现场检查等。三是加强对潜在风险客户的风险分类、拨备和资本占用管理。由于信贷经营收益与风险的期限错配性,需要对潜在风险客户提高信贷成本、资本成本,以更好地反映一笔贷款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确保对中型企业客户的客观评价,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为精准有效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环境。目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有些中小企业出现收入及盈利水平下降、重大风险事件频发的现象,银行机构信用风险相应增加。同时,加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仍不健全、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顾虑。因此,建议银行业及其监管部门持续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对接,取得政府在提供信息、平台、政策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加快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严厉打击惩处失信违法行为,为银行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生态。(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